政策背景
《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》中要求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國排污口排查整治,對于重點排污口安裝自動監測設備,數據實時聯網省級平臺。
《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》強調智慧平臺建設:通過智能化設備實時監測排水情況,及時發現內澇隱患和污水排放異常等問題,為城市內澇治理提供支持。
《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?》工業、農業、生活污水等所有向江河、湖泊排放污染物的入河排污口,進行在線監測,數據聯網上傳。
痛點問題
傳統監測效率低:人工采樣頻次低(如每月一次)、數據滯后、易篡改,難以及時發現超標排放。
偷排漏排監管難:企業為節省成本夜間偷排、暗管排放,隱蔽性強,依賴突擊檢查或舉報發現。
數據孤島與協同低效:環保、水務、市政等部門數據獨立,跨部門協作困難,重復建設監測設施。
應急響應滯后:污染事件發現時已擴散,溯源耗時長,應急處置被動。
系統概述
針對當前城市水環境治理需求,本系統構建"源頭-過程-末端"的全生命周期監管體系,實現對排水企業、排水管網、提升泵站、污水處理廠、排污口的水質水量多維監控,建立"廠-網-站-口-河"五位一體的智慧化監管平臺,推動水環境治理從碎片化管理向系統性治理轉型。
系統建設
系統功能
全流程實時監測與數據采集
多參數在線監測
水質監測:在污水排放全流程實時監測各項水質指標,如化學需氧量(COD)、生化需氧量(BOD)、氨氮、總磷、總氮等,以便及時掌握污水的污染程度。
水量監測:實時監測污水的流量,了解污水的排放量和變化趨勢,為后續的處理和管理提供依據。
水位監測:對污水收集池、調節池、生化池等各個池體的水位進行監測,防止出現溢流或干涸等情況,確保污水處理系統的正常運行。
覆蓋排污口、管網節點、排污企業、污水處理廠等全流程監控。
視頻與圖像識別
通過AI邊緣計算終端的視頻、圖像識別技術,監控排污口異常行為(如偷排、管道爆管、非法傾倒等)。
管網狀態感知
通過監測管網流量、液位、水質、有害氣體,實時掌握污水管網運行狀態(如堵塞、泄漏、溢流風險)。
智能分析與預警
超標預警:一旦監測到的水質指標或水量超過預設的閾值,系統立即發出警報,提醒相關人員及時采取措施,避免環境污染。
設備故障預警:對污水處理設備的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,如電機的電流、電壓、溫度,風機的轉速等,當設備出現故障隱患時,提前預警,以便及時維修或更換設備,減少停機時間。
自動化控制:
泵站自動化控制:根據污水池的水位自動啟停水泵,實現污水的自動輸送,提高泵站的運行效率和可靠性。
全流程協同與管理
在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時,系統提供應急預案、指揮和調度支持,快速響應并控制污染擴散。
信息共享與協同工作
打破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,可實現環境監管部門、市政部門、水務部門等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工作,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。
核心軟件功能
綜合調度駕駛艙
借助GIS、三維建模等技術組成駕駛艙,以GIS地圖為載體,可視化呈現各個污水處理廠、排污口、管網關鍵位置的分布和主要參數指標,實現污染趨勢可視化預判、異常排放智能告警及多部門協同指揮,助力管理者一鍵掌控全局、精準決策。
污水處理工藝三維可視化
基于BIM與3D可視化建模技術構,實現污水排放流程、工藝全鏈條立體仿真,實時顯示污水處理廠的工藝運行狀態、設備參數、水質、水量數據及報警信息。,全面掌握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狀況,確保污水處理系統安全高效運行。
污水管網運行狀態與漏損監測
對污水管網水位、流量、壓力、水質、有害氣體、設備運行狀態等內容進行監測,全面感知管網運行態勢,出現異常自動報警。
通過監測污水管網的流量、壓力、液位等物理參數異常,結合管網水力特性和歷史數據,可有效輔助判斷漏損狀況。
全鏈條水質監測與分析
建設從排污企業、管網、污水處理廠、提升泵站、排污口全鏈條水質實時監測體系,動態追蹤COD、氨氮、懸浮物等關鍵指標,并進行多級預警。結合異常報警、溯源分析與智能調控,實現從源頭到末端的污染物精準管控。
視頻監控
對污水處理廠、排污口等關鍵節點,進行視頻監控,方便快速識別非法排放、設備異?;蛞缌餍孤┑蕊L險,結合AI圖像識別技術自動抓拍違規行為(如暗管偷排、超標排水),確保污水處理全過程透明可控,有效防范環境污染事件并提升監管執法精準度。
相關方案
![]() | ![]() | ||
Copyright ? 2022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 冀ICP備12015236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