挑戰聚焦
生態危機:該地區集聚煤礦及鋼鐵企業,長期超采地下水觸發生態危機。伴隨自備井關停,企業全面轉向集中供水模式。
地理問題:該地區因地勢落差大(最大落差超200米)、管網老化,長期面臨 ?“高處缺水、低處爆管”? 的問題。
技術瓶頸:
漏算或爆管問題發現不及時,缺乏高效的監測手段,導致漏損率居高不下。
流量及壓力信息完全靠人工抄表,閥門調節靠經驗,報表人工填報,效率低、成本高。
供水形式
重力供水:一部分通過地勢較高的水源地,依靠重力自流至蓄水池,在經過供水站、加壓站輸送至用水企業。
加壓供水:對于地勢較低或距離水源較遠的區域,直接通過加壓泵站提升水壓,將水輸送至用水企業。
核心目標
節水控損?:通過爆管預測模型和漏損分析模型,將管網漏損率降低至國家標準以下。
智能調壓?:通過實時動態感知管網壓力,動態調節泵站供水壓力,減少爆管事故的發生。
智慧調度?:建立統一的智慧供水水務平臺,集成多業務系統,實現跨部門統一調度與管理。
技術架構與核心功能
全域感知層
智能監測網?:部署75處物聯監測點(50個壓力點+25個流量點),覆蓋100%主干管網及關鍵節點。
?AI漏損感知?:
應用“AI漏損分析模型”,結合管徑、材質、年限等參數,AI分析預判風險管,預判爆管風險,降低漏損和爆管事故的發生。
數字孿生底座?:
?L1級?(宏觀全景):全域供水網絡動態映射,全面精準地展現水源地、供水站、加壓泵站等關鍵供水設施的空間分布情況。
?L2級?(泵站級):對5座供水站和11座加壓泵站進行3D建模,監測壓力、流量、溫度、閥門狀態、水泵運行狀態等參數。
?L3級?(部件級):關鍵閥門、管道接口毫米級建,精準流量控制、故障/老化周期預判。
智慧調度中樞?
?三大駕駛艙協同?:
綜合調度艙?: 實現全局資源的統一配置與高效協調。
?生產運行艙?:實現生產過程的精細化管理和效率提升。
管網運行艙?:全面監測管網運行狀態,智能預警潛在風險,確保管網安全穩定運行。
數據融合平臺
企業智慧水務管理平臺整合已經建設運行的制水系統、監控系統、營銷系統、表務系統等,將各系統實時采集數據集中匯聚統一存儲在同一數據庫中,實現全部資源的統一管理集成共享。
項目亮點
技術融合創新?:
數字孿生+AI預測:通過毫米級設備建模+AI漏損分析模型+智能巡檢運維,實現“預測-定位-處置”閉環。
管理模式創新:
通過綜合調度駕駛艙與管網、生產專題駕駛艙之間的動態數據實時映射與貫通,實現了從戰略決策層至戰術執行層的無縫對接,促進了跨層級、跨業務領域的高效協同作業,提升了部門協作效率和異常狀況響應速度。
智能壓力調控:通過監測壓力變化數據指標,動態調節水泵壓力,保障持續穩定供水。
項目照片
相關方案及案例
![]() | ![]() | ![]() | |||
智慧水務平臺 | 營業收費系統平臺 | 廣東省某智慧水務平臺升級案例 |
Copyright ? 2022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 冀ICP備12015236號-1